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如何对孩子进行美育教育?这本《给孩子的七堂

来源:艺术教育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2-07-29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作者在“第一课 敏感的感觉”里,举出通过诗画来学习的八种感觉,先举“视觉”“触觉”“味觉”“听觉”“肤觉”,以感觉器官来分类,注重感受性,较为新鲜。但是能展示作者的

作者在“第一课 敏感的感觉”里,举出通过诗画来学习的八种感觉,先举“视觉”“触觉”“味觉”“听觉”“肤觉”,以感觉器官来分类,注重感受性,较为新鲜。但是能展示作者的创造性的却是之后的段落,在“通感”这一大众熟稔的概念之后,作者忽然提出“闭感”。“通感”为各种感觉的会通,前面所列五种感觉的开放与融合,但是“通感”之后有“闭感”。作者随即提到,这是他相对于“通感”提出的新概念。这其实也是一个概念的“历险”。“通感”意味着打开所有的感觉。如果将这些感觉一一关闭呢?我们会有哪些新的发现?“闭感”这一概念或方法,尝试了这些可能性。作者发现,“闭感”即放大。由于关闭了其他感觉的通道,犹如将单个的感觉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因而获得了细致入微的独特效果,反而对艺术品有了更深的认识。正所谓关上了所有的门,却打开了另一扇门。譬如读唐代钱起的《省试湘灵鼓瑟》一诗,此诗的结尾“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向来是被反复分析的名句,作者认为,正是因为在前面十句里,作者使用了“闭感”的手法,极力渲染“湘灵鼓瑟”的听感,视觉反而得以“放大”,所以偶然瞥见这千古难逢的“风景”。钱起的这一神来之笔,可以说是“闭感”的结果。这一阐释不仅可以用于理解作品,而且也生动地诠释了艺术的一种可能的创造过程。

在对此诗的讲解里,作者应用其视觉文化知识,创造了“框架律”的形式概念,因而富于趣味地解读了这首名诗。

以绘画观诗,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两个黄鹂鸣翠柳”,是中国工笔花鸟,如同宋徽宗的《梅花绣眼图》;“一行白鹭上青天”,乃写意山水;“窗含西岭千秋雪”,是西洋油画风景特写,如同马蒂斯的《开着的窗户》;“门泊东吴万里船”,乃焦点透视规范的油画风景。全诗诗中有画,前后两联,框架不同,体现完全不同的空间组织方式,很容易给孩子生动展示中西绘画的形式差异。

来源:北京晚报

流程编辑:U063

读到这一段,一幅父亲与女儿在青绿山水长卷前俯身或屈膝贴蝴蝶贴纸的场景就跃然而生了。或者也可以说,无论是读诗还是观画,美育过程都是在日常的趣味里展开的。

除了新创概念,另一重“好玩”在于“诗画融通”。虽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已是大众的常识。但是如何以诗解画或以画解诗或画诗互解却还是一个开拓较少的领域,大多只是停留在感受性与描述性的阶段。作者以“诗画融通”为目标,所举例皆是诗画并置,互相发现。如上述“闭感”的阐释与应用,除钱起的名诗外,又举南宋李唐《万壑松风图》为对象,作者分析此图具有“北宋山水画黝黑如椎碑的特点”“刻写山体,正是用密实重叠的小斧劈皴,塑造出铜雕铁铸的效果,引入触摸其山岩质感”。如此一来,通过五种感官的感觉以及“通感”“闭感”的方式,作者实际上已经找到了一种阐释艺术品的新方法。

最后说“永久”,意思是书籍或写作具有“永久的价值”。我想将之引申为作者的目标,也即作者在卷首提出的“美育之道”。前述种种“诗画融通”,种种“好玩”与“创造”,皆可以说是“途径”,目标是通往一种“全人”的教育,也即养成“健康、完整、和谐的人格”。因此,此书的目标并不仅仅止步于诗画的鉴赏教材,或者儿童教育,而是形成一种既传统又现代的人格。这既对应中国古代君子的教养,又对应西方的公民的素养。蔡元培先生在上世纪之初提出“以美育代宗教”,其目标也是以艺术作为培养人格,建立现代国民的基本素养与人格。王新在此书里提出的目标亦是如此。

在“闭感”外,作者还提出了一系列颇为别致的概念,如在“第五章 斑斓的底色”里提出“框架律”“重复律”“对比律”“和谐律”“委婉律”,这五种形式的界定提供了欣赏、读解与把握艺术品的方法。譬如“框架律”,作者以杜甫的名诗《绝句》为例,认为杜甫将不同的“空间”组合起来,因而获得奇妙的效果。而不同的“空间”,则又可以比拟为中西绘画里的“框架”。

首先说“好玩”。书中全以父亲(作者本人)在日常生活中带领女儿学习的视角切入,为了贴合孩子的特点,作者往往放低姿态,譬如教女儿观看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作者给出的方法是贴纸,感受画面的“音乐”:

文章来源:《艺术教育》 网址: http://www.ysjyzz.cn/zonghexinwen/2022/0729/1747.html



上一篇:美育教育创新实践平台开启 艺术活动传承民族精
下一篇:海南自贸港艺术市场效益初显 艺术市场比翼飞

艺术教育投稿 | 艺术教育编辑部| 艺术教育版面费 | 艺术教育论文发表 | 艺术教育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艺术教育》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