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写生何为中国画写生之实践与思考

来源:艺术教育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3-01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4月23日至5月23日,一个规模不大却颇有意味的展览——“关于中国画写生之实践与思考研·展”在上海虹桥路1440号2号楼举行,也引发了一次关于中国画写生与实践的讨论。此次展览由知

4月23日至5月23日,一个规模不大却颇有意味的展览——“关于中国画写生之实践与思考研·展”在上海虹桥路1440号2号楼举行,也引发了一次关于中国画写生与实践的讨论。此次展览由知名评论家、画家谢春彦主持,参加这一写生展的有谢春彦、吕吉人、王中秀、大壶、顾村言、刘蟾。

谢春彦(画家、评论家):最重要的是怎么练基本功

谈到写生,不能不谈到中国当下的艺术教育的种种问题。

我想起华君武先生与我的老师叶浅予,他们共同的意思说,中国画的教育问题不少。上世纪90年代初叶老师到上海办展结束,我陪他回桐庐,他谈到几个问题,一个是海派,一个是浙派新人物问题,还有关于中国画教学的写生问题,叶老师当时就说,中国画的教学在1949年以后就没有好好解决,包括“文革”后也没有解决好。

虽然徐悲鸿对叶浅予先生有知遇之恩,但叶先生说,他对徐的那一套不敢全部认同,对苏派那一套也不敢认同,我记得他在央美最早提出在国画教育中增加书法篆刻与诗词。

这里面最重要的实际上是怎么练基本功,后来的改革是没有白描的那一套,而是以素描代替中国画的基本功教育,叶先生说(这导致的结果是)有些人四年国画本科毕业了,还不会写毛笔字——这样的结果画好中国画比较困难。

那么写生好像是新式美术教育比较注重。前段时间有人提到刘海粟先生的美术教育思想,他画中国画,也画油画,他很重视写生,包括十上黄山,他的主要创作方式是以写生为主,我觉得刘海粟先生的女儿刘蟾会谈得更透一些。我想以写生为契机,想请大家看看几个人写生不同的结果,这次展览的六个人都不一样,也都各有自己的心得。

通过这一研展,我想提出的是,中国画到底该怎么写生?

我个人这些年的体会主要有两点,一是减法,一是主观一些。现在讲写意山水,讲董其昌讲得比较多一点,实际上我从沈周的《东庄图》感受到的是,中国画的写生可以是面对生命面对自然,作为中国画家,你躲避不开血淋淋活生生的生活,如果所有的中国画家都变成不食人间烟火的话,只玩弄空洞的笔墨理想,我想我们宋代伟大的山水画是不会诞生的。

肖谷(上海油画雕塑院院长):写生不是素材搜集

这个展览,看老朋友的写生与实践,我个人觉得是比较感动的。写生我觉得不仅是和自然(对象)的一种亲近,而且是心灵的一种亲近,所以我把写生看得很高,我自己对写生每一幅都不会作为素材性的东西,而是完全作为一个作品的概念。

对于明代沈周的《东庄图》,我研究了十年,这给我最大的启示,是写生和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的核心是连在一起的。实际上沈周画《东庄图》,按照明代中期的做法是一个写景的做法,写景也就是对着对象在写。虽然有一些艺术家可能是误写或者写的与自然不是完全一样,但他那种情感融合在一起了,和我们现在很多的艺术家完全是胡造胡编是不一样的,因为他的心在里面。

第二个感受,因为最近上海油雕院连续办了名家的文献展,比如在做一些名家文献展的过程当中我觉得他们虽然也不断吸收西方绘画的各种营养,但最后还是落脚到中国的传统文化当中,他对中国传统文化那种营养吸收也表现在他的客观对象之上。实际上每一幅作品都是他心血的表达。

写生不是一个素材的搜集,我觉得是一种感情的真挚流露,包括刘蟾老师写松之作,非常生动,这种生动是造不出的。顾村言写生心得中引用了倪瓒的一句话:“聊写胸中之逸气”,这种“逸”品是格很高的,这个展览是否能达到这个目的不敢说,但是那种追求我是看到了。

徐明松(上海书画出版社副总编):写生是创作的源头

最近上海有两个艺术展览的议题很有意思,一个是这一很小规模的写生展览,关注写生这样一个议题。还有一个是上大美院的年度展示,主要是关注造型之间的问题。我觉得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回归到创作最本源的问题,造型、写生都是绘画创作、美术创作当中两个非常本源的问题,我觉得以往更多地把写生、造型看作是一种技术的训练方法,可能是从有形到有形的一个过程,我觉得这个议题回归到一个很本质的问题,就是创作到底是什么?比如这个写生展,因为每个人对写生的不同的理解进行创作的思考。

第二个意思,我想表达的是写生从形而下的角度可能是一个技术的训练方法,或者说在西方绘画进入中国以后,对写生这个部分可能强化得更多,但我觉得不管是东方或者西方,写生实际上是创作最本源的,或者说我们创作的源头在哪里,实际上来自于写生,它是一个自然的本体和生命的本体之间的一种结合,所以倪瓒的“聊写胸中逸气”,我觉得这是对写生认识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思维的逻辑。我们中国画讲几个,一个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中得心源就是把你个人主体的思想,主体的意识、观念、情感和自然进行一种对接,也就是天人合一。写生是什么,写生就是创作思维的画。

文章来源:《艺术教育》 网址: http://www.ysjyzz.cn/qikandaodu/2021/0301/1177.html



上一篇:他有农民般的忠厚也有眉宇间的智慧回忆年绘画
下一篇:浅谈艺术教育与立德树人优化整合的实践研究

艺术教育投稿 | 艺术教育编辑部| 艺术教育版面费 | 艺术教育论文发表 | 艺术教育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艺术教育》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