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传统民间剪纸艺术的现代传承 ——兼论非遗传(3)

来源:艺术教育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2-07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文化部门,也经过十几年的广泛有力宣传,使的全社会和广大中小学生,由不知道什么是“非遗”到现在人人皆知,非遗保护传承得到全社会认知。 杭锦

文化部门,也经过十几年的广泛有力宣传,使的全社会和广大中小学生,由不知道什么是“非遗”到现在人人皆知,非遗保护传承得到全社会认知。

杭锦后旗文化馆的剪纸展览

图3 杭锦后旗剪纸非遗传承人韩春霞与北马路小学同学在一起

在旗县中小学艺术教育中融入民间非遗传承取得较好的效果,但也存在城乡差距大、师资不足、器材教具缺乏和文化课挤占非遗课时等问题,制约了非遗传承在艺术教育中作用的发挥。非遗传承人进入学校课堂,是成为非遗传承教育的瓶颈。由于各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不是教师,没有教师资格证书,他们由文化部门主管,与学校教学是二个不同的序列,他们进入学校正式课堂难以实现,只能由文化馆安排短期培训来完成非遗传承任务。

为了有效克服艺术教育融入非遗传承的短板,改变非遗传承教学在中小学生的窘困局面,国家和自治区也认识到非遗传承在中小学生中的重要性,正在研究出台相应措施加以改进,以补充非遗传承的短板。旗县应加强文化与教育部门间联系,形成合力,在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非遗项目,不局限本地区的非遗项目,可以拓展到中原地区或整个中华民族的各类非遗项目,尤其是列入联合国的世界级非遗项目和国家级非遗项目,选取适合的项目引进回来,进入课堂,使学生从小知晓并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使得传统的手工艺术的生存空间越来越狭窄。在艺术教育中融合民间剪纸艺术,能够让更多的人深入了解剪纸艺术,从而使得中华文化得到传承和发展。教师作为课堂的引导者,有责任培养学生爱国热情和传承非遗文化的责任感。例如,教师可以结合教学相关内容给学生讲述剪纸知识,或者请民间的剪纸艺术大师为学生进行讲解和剪纸演示,还可以通过多媒体手段给学生呈现多种多样的剪纸造型,让学生体会到剪纸艺术中所传达的思想感情和文化内涵。同时还可以激发他们传承剪纸艺术的欲望。学生思想觉悟得到提高后,还可以使他们的艺术作品具有更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王沛荣,2018)[3]。

在旗县学校的的艺术教育中,应遵循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强调艺术教育与立德树人相结合,融入更多非遗项目,丰富学生艺术视野,跟上新时代日益增长的步伐,不断提高学生对非遗文化的了解,在持续弘扬传统文化的同时,使得旗县中小学艺术教育健康有序地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国家的重要文化财富,和人们的生活也息息相关。每个人都需要具有非遗保护意识,配合相关部门,做好非遗保护工作,使我国的非物质文化能够实现代代传承的发展。PR

[1] 刘强. 中国民间剪纸艺术魅力与美育价值探析[J]. 文物鉴定与鉴堂,2018:164-165.

[2] 丁以涵. 中国民剪纸与现代艺术设计融合的可能性刍议[J]. 美术教育研究,2019:74-75.

[3] 王沛荣. 学校艺术教育中融合民间剪纸艺术的实践研究[J]. 学周刊,2018:146-147.

一、民间剪纸与民俗中国民间剪纸自诞生起,没有离开乡风民俗的影响。农村百姓创造的民间剪纸艺术,是对纸的又一种艺术拓展。剪纸的出现,大大地丰富了农村文化生活,使其增添了喜庆的气氛。农民为了适应某些纯朴善良的目的而创作,流传下来许多古老的剪纸纹样。民间剪纸经历了千百年的历史,在劳动人民中世代传承,不断完善并自成体系,随着农业生产方式的不断改变,新旧风俗习惯的形成和消亡,民间剪纸的内容也在不断变化。在日常生活中,劳动人民对自身和自然的认识,与科学发展是同步的,在科学还尚未揭示出自然现象的谜底时,宗教的烙印以不可逆转之势注入人们的意识中。人们在对一些自然现象无法理解的同时,又无法抗拒,从而转化为恐惧,于是创造了神来 “保护” 自己,实现心理安全和满足。对自然、祖先、生命等的崇拜,通过想象艺术地表现出来。例如流传在陕西、内蒙古西部的 “抓髻娃娃”“扫天婆” 等,便是人们祈愿观念的体现。农村百姓创造民间艺术的内质,一是功利实用性,一是祈愿心理。它们在民间剪纸发展史上发挥了明显的作用。二十世纪,中央美院教授靳之林就对 “抓髻娃娃” 进行了实地考察,揭示出这一民俗现象的内涵,并出版了《中华民族的保护神——抓髻娃娃》一书。由此,遍布黄土高原和受之影响的剪纸娃娃,一娃百形,传衍了很久,祈雨去病,随处可贴。这正是上古先祖久逝的面影的现代表达。民间剪纸之所以能够围绕风俗习惯而存在,与中国农村稳定的社会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民间剪纸是符合民间习俗的必不可少的一种艺术形式,其存在必然依附于民间特定的文化背景与生活环境中——谁家办喜事,贴得红红火火;年节到来时,人们希望来年生财,贴上 “挂笺”(意为挂钱发财);久旱不雨,贴上 “独女捣棒槌”;久雨不晴,贴上 “扫天婆”……也就是说,民俗这片沃上,孕育了民间剪纸。没有百姓的习俗,也就没有了民间剪纸的生存土壤。我国幅员辽阔,南北方民间剪纸存在显著的差异,地域特色明显。北方剪纸简单朴素,南方剪纸华丽细腻。同时,民间艺人深受传统文化、生活经历的影响,剪纸作品多为质朴的风格,样式也相对简单;而文人墨客的剪纸作品则普遍表现出风雅、细腻的风格。此外,剪纸艺术家的性别也会对剪纸作品的风格产生影响,女性匠人手下的剪纸作品具有细腻、秀气的风格,而男性匠人手下的剪纸作品则表现出豪放、粗犷的风格(刘强,2018)[1]。由于受到诸多的限制,也催生了独特的艺术语言。民间剪纸在具有一定的民俗作用外,还彰显了自身的审美价值和生存价值,在没有背离民俗的内容的基础上,又充分驾驭了民俗形式。因而,其价值也超越了民俗的生活存在而延续至今,显示了其旺盛的艺术生命力。除了民俗,其他艺术形式对剪纸也有较大影响。比如,粗犷高亢的信天游、豪迈的秧歌狮子舞、风趣优美的旱船等,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剪纸艺术的形态。民间剪纸艺术发展至今,不仅在农村盛行,而且在城市中被普遍运用,甚至被专业美术者所发掘,创造出许多优秀作品,登上了大雅之堂。这种土里土气的乡土艺术,还具有浓郁的中国元素,得到外国友人的喜爱。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农村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过去那些陈旧风俗,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影响下,通过移风易俗,形成了一些健康向上的风俗。加之现代农民掌握一定文化知识,剪纸也随着发生了巨大变化。他们除了剪传统花样外,还创作了新内容的剪纸,反映社会主义农村的新生活,新风俗。二、剪纸艺术创作的现代表现方法中国剪纸做为真正的艺术被美术界所公认,是近些年的事情。大批的剪纸创作队伍,也是近年才涌现的。中国民间剪纸作为艺术,还堂堂正正地走进了美术学院的课堂。其艺术形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现代元素显现出来。中国剪纸艺术创作,归结起来有两条路径:一条是民间的剪纸,另一条则是专业化的剪纸艺术。专业美术者创作的剪纸作品,大多是 “旧形式” 与 “新内容” 的结合,所谓“旧瓶装新酒”。中国剪纸的现代创作可以从中国传统民间艺术和西方现代美术中汲收营养,巧妙合璧,探索出中国剪纸艺术的新路径。现代剪纸作品还可以将传统剪纸与现代审美结合起来进行创作。民间剪纸的创作者主要是农民,他们以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对生活的理解来进行创作,不是哗众取宠,而是为了自己实用。内容多是团花、十二属相、戏剧人物等,是为了增添节日的喜庆气氛。朴实的造型,稚拙的趣味和近乎抽象的、稚拙的形象,令人欣喜和赏心悦目。如今,当代艺术家以综观全局的广阔视野,把地区文化融入创作,在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求创作灵感,使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相互融合,创造出了独特的艺术风貌。剪纸不仅是民间民俗艺术,而且是多元化的艺术。在现代设计中,创作者应找到适合自己的设计主题, 运用富有象征寓意的剪纸纹样,并对其加以创新,以此表达自己的某种思想情感,使剪纸艺术既具有传统艺术的意蕴, 又表现出现代艺术设计的特征。现代社会的发展,迸发出越来越多的新理念、新思想。剪纸作为当今艺术的一种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民间剪纸不仅是一项民间艺术,而且融入了现代艺术设计,开始由平面逐渐走向立体。创作者要在创作过程中不断创新民间剪纸艺术的形式,这些创新是在汲取传统文化元素精华基础上的升华。(丁以涵,2019)[2]。丰富多采的民间美术,由于受到封建的雅俗观念和人们对民间艺术的无知,加上种种偏见,只能在民间世代传承。民间剪纸艺术是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对自然独特发现和审美表达的积淀,是中华民族在征服自然中形成的独特民族心理和性格的艺术呈现,这使得民间剪纸在“不讲理”的基础上,形成天真、稚拙的形象特点和独特的形式感及装饰性。剪纸艺术家们凭直觉、印象的纯朴情感进行创作,通过摹拟自然去表现主观精神,这便是作品的 “魂”。“五四” 运动以来,西方的美术对中国美术的冲击很大。大批中国艺术家游学于欧洲,由此使中国的艺术焕然一新,写实、印象、表现、抽象在中国大地上蓬勃发展。借鉴西方艺术结合中国民间美术的艺术家比比皆是,林风眠运用西方色彩、中国民瓷画运笔,变为中国的“印象主义”;赵无极借鉴抽象主义结合中国画墨色变化创造了中国式的“抽象主义”。中国剪纸技法的剪、撕、拼、烧、染、刻等,看起来似乎很单调,但如果巧妙地将它们组合,并渗入新鲜的血液,借鉴中西方的艺术精萃,探索出一条全新的艺术创作之路。徐悲鸿先生曾说:“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增之,西方绘画之可采人者融之。”这正是剪纸艺术创作者应遵循的原则。笔者尝试将剪纸与大自然相结合进行剪纸创作,取得了初步进展。图1 将剪纸 “抓髻娃娃” 与天然干裂的大地与黄昏时的自然光线相融合,产生独特的艺术魅力(图1)。图1 《抓髻娃娃与干裂的黄土地》笔者还尝试采用卡纸完成剪纸后,在黑暗的环境下打上灯光,剪纸的纹路就会印在地面上,产生剪纸与周边环境相融合的立体效果(图2)。图2《蝴蝶》三、中国剪纸的传承与保护进入新时代,尤其是党的 “十八大” 以后,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高度重视,民间剪纸迎来了非常好的繁荣发展期。新一代剪纸爱好者加入进来,为剪纸艺术创作注入新鲜的血液。剪纸的艺术形式有了很大改观,加入了许多现代元素,而且表现形式上也更加多样化,折纸、纸塑、纸雕、衍纸等形式涌现,丰富了剪纸的内容,新时尚元素开启了剪纸创新艺术的多元化表达。一些宏大历史主题题材也可以通过剪纸艺术体现出来。但是,由于工业化进程,剪纸艺术形式、图样,行成模式,把传统剪纸纹样,形成工艺化、程式化,使得一些剪纸的纹样,商品味道浓,一定程度上影响剪纸的正常发展。这需要权威机构、专家学者,特别是文化部门加以引导,正本清源,使剪纸这门艺术奇葩不仅更艳丽、更纯正,还要风格多元地绽放在祖国大地上。四、县级文化馆的非遗保护与传承——非遗传承入校园2007 年以来,国家制定相关政策由当地文化部门负责开展社会普查和非遗项目传承申报工作,全国基本上由文化部门主导主抓非遗保护传承工作。由于非遗工作开展时间短,2007 年开始,用三年时间普查,并同时开展项目名录申报工作,第一批全国和自治区项目名录,公布时间为2008 年,所以,从项目公布到传承保护,工作时间起步较晚。从2016 年开始,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每人每年补助费用5000 元,用于带徒传承补助,由于经费少,传承带徒只限于社会爱好者为主要对象。非遗传承教学进入学校还有很大难度。内蒙古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文化馆在这方面做了很多探索性工作。比如,2017 年举办剪纸培训班,邀请中小学生30 多人,进行了为期半天的观摩性培训,收到很好效果。2019 年,文化馆选派市级剪纸代表性传承人韩春霞,为北马路小学30 多名学生进行剪纸教学,取得很好的效果(图3)。在学校中小学学生的艺术教学中,也都自然而然地不同程度地穿插非遗传承教学,传授非遗知识和技能,如剪纸、马勺绘画、折纸艺术、儿歌民间舞蹈等等,都把非遗项目融入到教学中来,与学校艺术教育的启蒙阶段、青少年认知阶段和技能能力提高阶段有机结合,把非遗传承教学巧妙地加以发挥,产生良好的效果。如内蒙古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北马路小学学生的石头画;奋斗小学的葫芦画、扎染;陕坝小学的衍纸;西城小学的剪纸等,都是非遗项目,在这些学校通过师生的广泛参与和利用,形成了本学校的特色艺术,作品也在校内展示,并参加上级的各类艺术比赛,在广大师生中,也被广泛接受和认知,对非遗传承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文化部门,也经过十几年的广泛有力宣传,使的全社会和广大中小学生,由不知道什么是“非遗”到现在人人皆知,非遗保护传承得到全社会认知。杭锦后旗文化馆的剪纸展览图3 杭锦后旗剪纸非遗传承人韩春霞与北马路小学同学在一起在旗县中小学艺术教育中融入民间非遗传承取得较好的效果,但也存在城乡差距大、师资不足、器材教具缺乏和文化课挤占非遗课时等问题,制约了非遗传承在艺术教育中作用的发挥。非遗传承人进入学校课堂,是成为非遗传承教育的瓶颈。由于各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不是教师,没有教师资格证书,他们由文化部门主管,与学校教学是二个不同的序列,他们进入学校正式课堂难以实现,只能由文化馆安排短期培训来完成非遗传承任务。为了有效克服艺术教育融入非遗传承的短板,改变非遗传承教学在中小学生的窘困局面,国家和自治区也认识到非遗传承在中小学生中的重要性,正在研究出台相应措施加以改进,以补充非遗传承的短板。旗县应加强文化与教育部门间联系,形成合力,在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非遗项目,不局限本地区的非遗项目,可以拓展到中原地区或整个中华民族的各类非遗项目,尤其是列入联合国的世界级非遗项目和国家级非遗项目,选取适合的项目引进回来,进入课堂,使学生从小知晓并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使得传统的手工艺术的生存空间越来越狭窄。在艺术教育中融合民间剪纸艺术,能够让更多的人深入了解剪纸艺术,从而使得中华文化得到传承和发展。教师作为课堂的引导者,有责任培养学生爱国热情和传承非遗文化的责任感。例如,教师可以结合教学相关内容给学生讲述剪纸知识,或者请民间的剪纸艺术大师为学生进行讲解和剪纸演示,还可以通过多媒体手段给学生呈现多种多样的剪纸造型,让学生体会到剪纸艺术中所传达的思想感情和文化内涵。同时还可以激发他们传承剪纸艺术的欲望。学生思想觉悟得到提高后,还可以使他们的艺术作品具有更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王沛荣,2018)[3]。在旗县学校的的艺术教育中,应遵循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强调艺术教育与立德树人相结合,融入更多非遗项目,丰富学生艺术视野,跟上新时代日益增长的步伐,不断提高学生对非遗文化的了解,在持续弘扬传统文化的同时,使得旗县中小学艺术教育健康有序地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国家的重要文化财富,和人们的生活也息息相关。每个人都需要具有非遗保护意识,配合相关部门,做好非遗保护工作,使我国的非物质文化能够实现代代传承的发展。PR参考文献[1] 刘强. 中国民间剪纸艺术魅力与美育价值探析[J]. 文物鉴定与鉴堂,2018:164-165.[2] 丁以涵. 中国民剪纸与现代艺术设计融合的可能性刍议[J]. 美术教育研究,2019:74-75.[3] 王沛荣. 学校艺术教育中融合民间剪纸艺术的实践研究[J]. 学周刊,2018:146-147.

文章来源:《艺术教育》 网址: http://www.ysjyzz.cn/qikandaodu/2021/0207/1103.html



上一篇:浅析《放牛班的春天》影视艺术特点
下一篇:《颜氏家训》中的儒家艺术教育思想

艺术教育投稿 | 艺术教育编辑部| 艺术教育版面费 | 艺术教育论文发表 | 艺术教育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艺术教育》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