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艺术教育》收稿方向[05/28]
- · 《艺术教育》数据库收录[05/28]
- · 《艺术教育》刊物宗旨[05/28]
- · 《艺术教育》征稿要求[05/28]
- · 《艺术教育》投稿方式[05/28]
艺术教育参考文献格式要求(艺术教育参考文献(2)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气韵”、“意境”、“中和”不仅是传统艺术鉴赏的标准,也是传统艺术创作的原则,体现了传统艺术的精神。 “气韵”在传统艺术鉴赏理论中占有最
“气韵”、“意境”、“中和”不仅是传统艺术鉴赏的标准,也是传统艺术创作的原则,体现了传统艺术的精神。
“气韵”在传统艺术鉴赏理论中占有最重要的地位。 南朝梁画家谢赫在《写意山水》上指出的:愚谓是六法言,经营为先,用笔次之,得彩次之,传模不在画中,气韵次之。 要想举手投足,该从哪里着手呢? 以气韵为第一人,是鉴赏家言,也是非作家法。
“气韵”作为传统的艺术鉴赏范畴,其含义十分丰富多样,但我们仍然可以从其广泛运用中归纳出艺术鉴赏标准中的基本要求。 这主要是两根:
其一,艺术作品不能满足于描写对象(人与物)的外部形态,必须表现对象(人与物)的内在精神,神似重于形。
元代画论家汤垕在《油画》上说:“看画法,先看气韵,再看笔墨、骨法、位置、染色,形似。” 艺术鉴赏家在鉴赏作品时,把“以形为末节”、“气韵”放在首位,就是强调神一般。
其二,艺术作品不能满足于描写对象的外在形态和内在精神,必须表现艺术家本人高雅的思想风貌,表现艺术家本人对人生、历史、宇宙的认知。
大体上,“气”在哲学中是万物的本源、创造的动力、生命的象征; 艺术作品中是艺术家创造力和生命力的表现,是艺术家人生经验的结晶,是艺术家思想感情的精华。 作品中没有这些,就没有动人的力量,也就没有艺术的生命。 艺术作品不能局限于表现对象的形式和神,而主要要表现艺术家自身对人生、历史、宇宙的认识。 正是感悟的深度和高度,展示了作品的生动程度。 艺术家的思想修养、人格修养,实际上构成了“气韵”的基本内涵; “气韵”是艺术家思想修养、人格修养在艺术作品中的完美体现。
在这方面,北宋画论家郭若虚在《装饰雕塑》上有非常尖锐的论述。 他说:“所有的画,气韵
本来就有玩心,神彩是用毛笔写出来的。 “《壁画》条”指出,作品中的气韵,终究出自艺术家之心。
二.境界
“意境”与“气韵”一样,富有特色,具有丰富的含义,是普遍用于各类艺术的审美范畴。 不过,据说“气韵”始于绘画,“意境”始于诗歌,并渗透和拓展到其他艺术中。
“意境”又称“境”或“境”,意境理论早在中晚唐时期就已形成。 但人们在谈论意境问题时,措辞并不一致。 如郭熙以《三远》(高远、深远、平远)探讨山水画的意境,严羽以《趣》、王夫之以《情景》阐释诗的意境。 因此,认识“意境”理论,不应看古人是否使用“意境”一词,而应看其潜在的内在发展体系,重点探讨作为特色审美领域提出的艺术欣赏标准。
另一方面,意境可以从不同层次、不同意义上运用,意境的概念不仅在语言表达上有多种形式,其内涵本身也具有多义性和模糊性。 例如,作品中充满青春与迷茫的朦胧美可以称为意境,穿越时空无限驰骋的超越美可以称为意境,水到芙蓉、无所事事的自然美可以称为意境等等。 这些都是某一水平或某一方面的意境的表现
要求。
这也主要有两条:
其一,优秀的艺术作品要情景交融,物我独大。
其二,优秀的艺术作品实现虚实相生,余味无穷。
三.中和
“中和”在古代具有形而上的高度。 儒家经典著作《综合材料》说:“中也,天下大本也”。 和也,天下达道也。 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 中和之美是古代艺术创作的终极追求,也是古代艺术鉴赏的最高标准,体现了古代艺术的根本精神。
“中和”学说早在先秦时期就已产生,远早于魏晋时期产生的“气韵”学说和唐宋时期产生的
“境界”说。 从某种意义上说,“气韵”说和“意境”说是对“中和”说的继承和发展,“中和”说贯穿了古代艺术审美范畴。
仅就艺术欣赏的标准来说,中和之美的主要点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 一个是美善相乐、刚柔相济。 一种是文质彬彬,华朴交融。
“美善相乐、刚柔相济”,是艺术作品表现的内容和情感要求。
如果说西方传统艺术理论强调美与真的联系,那么传统艺术理论则更加强调
美与温柔的联系,美不能阻碍善。 美和温柔必须是互补的。 春秋时,周景王想制造能发出很大声音的东西
大钟,单穆公表示反对。 他认为声音和颜色对人的视觉和听觉的刺激必须适度,所以这会产生美感。 超过“度”的话,不仅会损害美感,还会对人造成很大的危害。 他说:“丈夫只听,美丽只看”。 听着音乐颤抖,美丽耀眼,发呆。 ”(《应用设计》 )在单穆公看来,离开了中和,就没有美也没有善。
文章来源:《艺术教育》 网址: http://www.ysjyzz.cn/zonghexinwen/2022/1213/17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