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艺术教育切莫重“术”轻“学”

来源:艺术教育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2-07-20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回归原典,绝不意味着故步自封,而是要“自出精意,自辟性灵,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中国文化历来推崇“收百世之阙文,采千载之遗韵”。为此,《中国文化与传统美学》

回归原典,绝不意味着故步自封,而是要“自出精意,自辟性灵,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中国文化历来推崇“收百世之阙文,采千载之遗韵”。为此,《中国文化与传统美学》每节课上,授课老师都会给学生留一定的提问交流时间。在这一环节,学生们往往能够摆脱现有研究的束缚,转而根据自己的专长、兴趣、经历,联系个人听课的体悟,结合当代审美追求,敞开心扉、提出问题、深入交流。例如,在一次关于民间文艺的课上,一名来自影视专业的博士生反映,她在做中国偶动画的民族化研究时受到质疑,有人跟她说:“业界最热门的是数字动画研究,你的研究有什么意义呢?”那位博士生曾有过动摇,但通过学习民间文艺课程,她认识到自己的研究的价值与意义,坚定了信心,并通过与授课教师的交流,进一步拓展了研究思路。

然而,一段时间以来,不少高校艺术人才培养重动手实践之“术”、轻思考明理之“学”——老师们希望学生尽快掌握创作技巧,并在艺术实践中发挥直接作用,却忽视了文化积累对于艺术创作和艺术研究的深远意义。重“术”轻“学”导致一些艺术从业者文化素养不高,不仅限制了他们个人事业的发展,也对整个行业造成不利影响。比如,很多演员在表演中念“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句苏轼《明月几时有》的词时,完全是陈述语气。可这句话分明是苏轼对时间的思索和对青天的追问,无疑应该是问句。再比如,表达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中的“一夜鱼龙舞”时,很多演员把眼睛望向水里和空中,说“看到了鱼在水里游,龙在天上飞”,可这里的“鱼龙”指的是鱼灯和龙灯,描写的是元宵夜众人耍灯的场面,表达的是古代人们的狂欢。还有一些创作人员,缺乏对历史的了解和敬畏,创作出的作品严重脱离史实,甚至架空历史、歪曲历史,陷入历史虚无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陷阱。凡此种种,皆跟文艺行业从业者在接受艺术教育过程中,把时间和精力多用于对创作技巧的学习而忽视文化积累有关。

要想解决文艺领域中存在的问题,必须全面提升文艺工作者的素质,而要全面提升文艺工作者的素质,则应从艺术教育这个“根子”抓起。因此,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等艺术教育是一个现实而紧迫的课题。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原汁原味、回归原典的讲授方式,赋予了课程敦厚雅致的品格。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学生们培养了“仁者爱人”“厚德载物”“民胞物与”的品性情怀,涵养了“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气度修养,进而为承担“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责任担当做好准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藏着大量塑造理想人格、建设社会秩序、构建礼仪道德、塑造国政民风的内容,这些共同构筑起学生们的精神家园,能够在学生们未来的艺术之路上支撑起他们德艺双修、以德为先、以德养艺的价值追求。

近年来,由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院长黄会林先生主持的《中国文化与传统美学》课程力图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等艺术教育融为一体,用实际行动探索破解艺术人才培养“术”与“学”相脱节的难题。经过多年探索,《中国文化与传统美学》课程成效初显,引发业界关注,越来越多的学者专家开始参与这门课的讲授。这对于高校艺术教育破解重“术”轻“学”难题具有启示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广大文艺工作者应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

新时代,建构新型学科关系,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等艺术教育真正融为一体,不仅是满足当下文艺人才培养的现实需要,也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举措,还是维护我国文化安全的时代要求。高等艺术教育要承担起以文化人、以美育人的使命,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心怀“国之大者”,在多元文化思潮的激荡中保持清醒头脑,不断夯实中华民族精神的文化和美学基础,培养出更多植根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艺术教育、理论评论与创作人才,续写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发展的新篇章。

作者:许莹(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文艺报》艺术评论部编辑、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博士生)

文章来源:《艺术教育》 网址: http://www.ysjyzz.cn/zonghexinwen/2022/0720/1741.html



上一篇:艺术特长课程线上免费学,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升
下一篇:2022年石家庄市中考艺术、体育类志愿征集计划发

艺术教育投稿 | 艺术教育编辑部| 艺术教育版面费 | 艺术教育论文发表 | 艺术教育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艺术教育》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