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情感 体验 人文关怀:把握艺术创新的关键(3)

来源:艺术教育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1-05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积极情绪能发展人类,促使人类产生新的思想、新的行为。所以人类要想得到更好的发展,要想具有更多的创造性和创新性,经常有意识地多体验积极情绪

积极情绪能发展人类,促使人类产生新的思想、新的行为。所以人类要想得到更好的发展,要想具有更多的创造性和创新性,经常有意识地多体验积极情绪是一条好途径。

当代大学生创作了许多校园文学、校园歌曲、校园话剧、校园美术作品及各类原创作品,看似丰富多元,实则缺乏艺术创新与艺术精品,这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开展大学生艺术教育活动的过程中,许多的高校就以学校有多少个社团或获多少个奖、开多少门课为目的和目标。笔者曾关注过大学校园文化艺术活动,由大学生自己创作、自己策划、自己编排的校园文学、校园歌曲、校园话剧,还有各类校园作品,仅是艺术创造的表现形式丰富多元,而实际的文化艺术实践成果未能引起社会关注,同时,缺乏艺术创新与艺术精品。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当代大学生艺术情感极度匮乏,缺乏关注社会与民族命运的远大胸怀使命感,导致自身艺术审美能力与创新原动力不足,缺乏创造的力量。比照大学艺术教育课程的开设,训练目标、艺术技能等要求显示,对大学艺术品质的培养应该是大学生艺术教育的根本任务。一、情感——独立的人格精神魅力艺术作品是作者情感世界的外在符号,艺术创造源于创作主体内心涌动的审美激情,缺乏审美情感表现的作品称不上艺术品,更不可能成为艺术精品。观注大学生的艺术创作,他们的创作往往呈现着一种处于机械、技能、技巧、技术的状态,正是由于他们的灵魂未能被生命的激情点燃。我们看到的不是感动人的艺术,而是技能与技法的表现或者是“意在动人的艺术”。托尔斯泰曾说:“观众、读者和听众一旦感觉到作者的写作、歌唱、和演奏……是为了他们——为了感受者……那么就会产生一种反感。”[1]因为感人从来不可能是目的,艺术创造的过程是艺术家对情感的处理过程,作品本身就是作者向受众表达自己情感的符号,诸多技巧与技艺,如构图、笔墨的使用等,不过是作者表达自己情感的手段罢了。从某种意义上讲,绘画之美,应当是画家首先感动了自己(即古人说的“情动于中”),然后借助作品去感动受众的艺术之美。技巧技艺或手段的创新都必须服从于表达艺术家情感的需要,为艺术家更好地表达审美情感提供更为广阔的艺术表现空间。把感人变成手段,那就是宣传和广告,而非艺术。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成功的艺术品应当是某种审美精神的鲜活载体。只有当一幅画淋漓尽致地呈现出艺术家自身的精神价值时,其才能称得上精品。如莫奈的《干草堆》、梵高的《向日葵》就能够紧紧抓住我们的心,给我们留下难以忘怀的美感。塞尚像画人物一样画静物,他将一只茶杯描绘成一个富有生命情趣的物品,用茶杯呈现出某种活生生的意味。他的神来之笔赋予了静物以生命,他在画静物时不是机械地将其“逼真”的再现,而是让我们深切感受到画作所散发出的神秘力量。在艺术领域里,一件有意味的作品的诞生,往往是一个艺术家对自然表象真切心理体验的结果,其表现出来的语言图式就是艺术家情感外化的结果。同样,文章之作,本乎情性。作家的笔墨是其灵性与情怀的迸发,是其生命哲学与审美智慧的流淌。莎士比亚说:“灵魂里没有音乐,听了甜蜜和谐的乐声也不会感动。”中国现代艺术大师傅抱石先生认为:“一种艺术的真正要素乃在于有生命,且丰富其生命。”法国艺术家马蒂斯认为:“一幅画必须具有一种展开的能力,它能使包围着它的空间获得生命。”喻继高先生在电视台做节目接受采访时谈道:“自然界的东西确实是很美,但是这个东西你不能把它摘下来贴到纸上来,还得要通过你的劳动,找到它最美的角度,最好的时机,你把它画下来。经过你的感受,你的情感全部投入到这个画上来,才能感动人。人才会欣赏你的这个东西。”个体的情感活动在转换为具体的艺术图式时,不仅仅融入了个体的语言、符号、形式,同时也投射出了个体独立的人格精神魅力。在感慨这几位中外艺术大师的艺术观点之际,我们看到了大学生艺术创作的“软肋”:大学生不缺创新的冲动,也不缺生活的积累,更不缺创作的技巧,他们所缺的恰恰是“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创造激情,缺少拥抱生活、关注生命、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与吞纳山川之气、俯仰古今之怀的传统文化素养,缺的是人文精神与传统文化的学养。二、人文精神——关注社会与民族命运的远大胸怀和使命感“艺术像希腊神话的大力士山神,没有谁比他更有力量。但是,山神害怕离开土地,一离开就完了,最后他的敌人是把他捧起来,掐死的。艺术跟人民的生活,跟土地是连接在一起的”。[2]艺术家表达自己的审美情感要建立在对社会和人类生活理性的思考上,只有这样他所表达的情感才能具有普遍意义,才具有典型性,才能引起多数人的共鸣。一些经典传世的佳作,经过了千年的洗礼和历练,之所以能够流传于世并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很大一方面原因就是它们所体现的审美情感具有典型性和普遍意义。比如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命运》,但凡听过它的人都会感触到它旋律中所表达出的对生命的呼唤,感受到心灵的强烈的震撼。这种震撼的感知是普遍的,是具有典型性的。苏珊·朗格在《情感与形式》一书中指出:“画家必须画他们自己的境界和乐趣,他们一定要说的而不是他们无可奈何地感到的东西,才是将引起对其感兴趣的人的兴趣的东西。一定时间的思想就是一定时间的情感。”[3]因此,真正的艺术家的精神脉搏与情感律动应当与广大的受众相通。作为一种人类普遍具备的生存体验,艺术家与非艺术家对待困惑的态度迥然不同。本质的区别在于:艺术家善于将这种心理体验提炼、升华为一种美学所思。卡夫卡有句话说得精辟:“诗人总是比社会的平均值更小和更弱,所以他对自己在世界上所受到的重压,要比他人的感觉远为强烈和沉重。”当我们大力开展艺术教育的时候,我们看到不少大学生的创作和各种展示活动的内容,是“时髦”怪诞的组合,是表现“性”的、扭曲心态的东西,甚至是胡言乱语的纷杂东西;脱离社会生活,表现我们的生存状态及真实情感的作品实在少见。这种态势令人堪忧。当教师在课堂上神情凝重地讲鲁迅的苦闷、绝望,讲哈姆雷特的“是生存还是死亡”的时候,学生读的却是金庸的武侠小说,津津乐道的却是琼瑶的爱情故事。有记者对某高校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显示,当回答“一个大学生应当承担什么样的社会责任”时,40名被调查者中有11名学生放弃了回答,或者回答“不知道”。美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艺术最迷人的地方和最强大的生命力在于它以虚幻的空间所呈现的鲜活的生命图式,表达出受众共通的情感。艺术家要比普通人更加敏感、锐厉,善于悲天悯人、体恤不幸,感性生命力旺盛是艺术家得天独厚的优势。强调艺术必须以激情关注社会,关爱人类的未来命运;强调艺术家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是创作精品力作的理论基础。三、艺术体验——推动创新意识积极心理学家弗雷德里克森提出了“积极情绪扩建理论”,他认为,人类的艺术行为就是积极情绪扩建的一种直接结果,因为人类只有在积极情绪导致的个人持久发展资源的状态下,才会想到用一些不同寻常的奇特方式或思想来表现自己。艺术便由此产生了。而从艺术的本质来看,尽管艺术有多种多样的表现方式,但主要目的和功能在于给人类带来各种愉悦和享受。美籍华人、物理学家李政道也说:“艺术,是用创新的手法去唤起每个人的意识或潜意识中深藏的已经存在的情感。”换言之,艺术即是创造。让我们从艺术创作心理学角度追寻艺术创造性思维活动过程:当艺术家为生活中的某一偶发事件、某个人物命运或某种自然界的景象所感动,从而激发他的主体心灵的创造欲望之际,他对此进行反复的吟味、琢磨、体察、分析,依然百思不得其解。此时他的艺术思维处于混沌朦胧的势态,似乎若有所悟,却又无法阐释和澄清,他为那打动他、感染他心灵的东西所缠绕萦怀,更为这一触动他心灵的东西本身包蕴的“意味“所诱惑而沉迷,他神魂不安,内心躁动着一股说不清的激情,因为艺术家的心灵已被他偶然碰到的那场景或人物或事件所潜藏的火苗所感染燃起熊熊烈火。他的人生经验,他的生活印象,他对世界、对人物命运的思考的热情又一次被那场景或实践所触发,他的脑际纷纷涌现出无数的人生场景,他想把这些涌现出来的联想画面描绘出来,使混沌无序的人生印象变得有序并具有某种意味。然而,他的思绪却像一只困兽东奔西突,又如狂风裹挟的浮云飘忽不定,他想要把握、固定住这些令他感动的画面和有意味的印象。他长时间地为这些印象所困厄纠缠,无法从中摆脱出来,他的思想随着情感的狂涛而起伏,艺术思维的野马在时间与空间里纵横驰骋,而艺术家却不得不信马由缰。除了创造外,显得别无选择,他陷入了巨大的情感的深渊而又无法说清楚这是个什么样的深渊。因为他面对着人生的某一画面、某一场景、某一事件无法解释。他只有沉默,并在漫长的沉默中期待着豁然开朗的、辉煌的一瞬间的来临。艺术由此得以升华、诞生。在创造艺术作品的过程中,艺术家的灵魂得以自救。这就是艺术创造的过程。这种创造力与一般逻辑思维的创造力不同,它是偏于感性的、综合性的,往往在瞬间发生,它是一种诗化的哲思,是一种顿悟,是在生动的知觉形象中把握世界的真谛。积极情绪能发展人类,促使人类产生新的思想、新的行为。所以人类要想得到更好的发展,要想具有更多的创造性和创新性,经常有意识地多体验积极情绪是一条好途径。参考文献:[1]贺雄飞编.边缘思想:《天涯》随笔精品·感人·关切·艺术,南海出版公司,1999.[2]江堤选编.给艺术两小时——余光中·黄永玉谈文学与艺术.湖南大学出版社,2000.[3][美]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文章来源:《艺术教育》 网址: http://www.ysjyzz.cn/qikandaodu/2021/0105/1091.html



上一篇:现代建筑设计中美术设计的思想创新
下一篇:北京五中学生乐团技惊四座

艺术教育投稿 | 艺术教育编辑部| 艺术教育版面费 | 艺术教育论文发表 | 艺术教育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艺术教育》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