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借力艺术教育之手 助推学生全面发展

来源:艺术教育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05-2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一、艺术教育的基本内涵 艺术教育作为教育的一个分支,是以艺术为媒介进行的教育活动以及研究有关艺术教育实践和理论的学科。狭义的艺术教育,指专门的艺术院校,按照既定培养
一、艺术教育的基本内涵 艺术教育作为教育的一个分支,是以艺术为媒介进行的教育活动以及研究有关艺术教育实践和理论的学科。狭义的艺术教育,指专门的艺术院校,按照既定培养目标,以提高学生的艺术创造才能,使之成为专业的艺术工作者或艺术家;广义的艺术教育,是指各级各类学校以及家庭、社会,对全体学生和人民群众开展的艺术教育。本文所谈的艺术教育是广义层面的。 美育教育,即“审美教育”亦可称为“美感教育”。最早提出美育概念的美学家席勒在《美育书简》中指出:“想让感性的人成为理性的人,除了首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没有其他途径。”①事实上,美育所涉及的方面非常广泛,除了艺术美外,还包括自然美、科学美、生态美等多种形式。艺术教育作为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和内容②,是由艺术的特有属性所决定的。 当然,艺术教育与美育并不完全等同,二者区别在于,美育的外延比艺术教育更为广阔;联系则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公共艺术教育是一种美育教育,所培养的是非专业的专门艺术人才,是对全体学生所施行的艺术教育。其次,艺术教育与美育有着相同的深层内涵。席勒认为艺术的根本属性“是表现自由”③,这与“正是通过美,人们才可以走向自由”④的美育内涵完全一致。 二、艺术教育的社会功能 艺术教育的功能首先是由教育的本质所决定。当然,艺术教育也有着自己特殊的功能,这种特殊性是由艺术的本质所决定。正如房龙所说:“一切的艺术,应该只有一个目的,即克尽厥职,为高的艺术——生活的艺术,作出自身的贡献。”⑤ (一)“美育群材”:艺术教育的教化之功 尤·鲍列夫在《美学》中指出:“如果说社会意识的其他形式的教育具有局部性质的话,那么艺术则对智慧和心灵产生综合性的影响,艺术的影响可以触及人的精神的任何一个角落,艺术造就完整的个性。”⑥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重视美育的传统,影响中国几千年的礼乐文化可视作中国古代艺术教育的重要历史源头。汉末魏初的“建安七子”之一徐干在《中论》一书《艺纪》篇中提出:“美育群材,其犹人之于艺乎?”即是要以“艺”来造就“群材”。 及至近代,上述思想亦见延续。20世纪初,王国维在《论教育之宗旨》一文中明确使用了“美育”的概念,提出美育作为“完全之教育”必要的组成部分,意义在于“一面使人之感情发达,以达完美之域;一面又为德育与智育之手段。”⑦蔡元培认为:“美感者,合美丽与尊严而言之,介于现象世界与实体世界之间,而为津梁。”他将美育定义为:“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冶情感为目的者也。”⑧ (二)“以仁为本”:艺术教育的道德关怀 我们的艺术教育应以“仁”为本,通过艺术教育,来提高受教者的思想道德修养。丰子恺曾多次强调:“艺术以仁为本,艺术家必为仁者。”⑨所谓“以仁为本”,是通过各种艺术形式的欣赏、学习、实践活动,培养和发展艺术的审美能力,从而建立审美判断力,促进思维判断朝着多元性和人文性发展,培养健康向上的审美价值观和崇高的审美理想,建立正确的人生观,树立高远的精神境界。总之,通过艺术教育,使学生用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来思考专业、社会与自身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一个社会公民应该具有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公民道德。 (三)“有生即有情”:艺术教育的情感诉求 黑格尔说:“艺术的任务和目的就在于把一切在人类心灵中占地位的东西都拿出来提供给我们的感性、情感和灵感。因此艺术的目的就被规定为:唤醒各种本来睡着的情绪、愿望和情欲。”⑩丰子恺认为艺术与人的情感息息相关,即有情就有艺术:“有生即有情,有情即有艺术。故艺术非专科,乃人所本能;艺术无专家,人人皆生知也。”? 艺术作品中的情感表现固然是抒发作者自己的感情,但更重要的还在于通过作品实现创作者与欣赏者之间的情感交流,如果一件艺术作品不能从情感上打动欣赏者,那就不可能会有深入的审美活动,也不会有真正的社会效果,从艺术作品的社会功能中可以看出,作为情感教育的艺术教育,其重要性和有效性是不言而喻的。 (四)“美能益智”:艺术教育的理性培育 艺术教育能增进人的形象思维,有助于开拓精神、创造能力的发挥。所谓以美辅智,是通过视觉、空间、形态、听觉、时间以及肢体有意味的感知活动,促进生理系统以及左右脑的全面发育和成长,发展手脑协同并用以及心身协调的能力,激发想象力,培养观察力、表现力,启迪情感智慧的表达方式,培养形象思维能力和提升创造力。 人类历史证明,不少具有创造力的人,常常借助音乐(艺术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促使思维的升腾。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 未来时代的发展,要求人类自身需要不断开拓自己的智能潜力,开发右脑智力正是重要措施之一。艺术教育正是开发右脑智力的一个重要部分,不难看出,对艺术教育在整体教育中重要位置的认识,已突破美育的范畴,它把我们的思考引入到人类大脑究竟怎样才能得到更加充分开发和使用的教育新领域,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五)其命维新:艺术教育的文化传承 英国人类学家泰勒指出:“所谓文化或文明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包括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而获得的其他任何能力、习惯在内的一种综合体。”?前苏联当代美学家卡岗也认为,艺术史能够准确和有力地体现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因此,艺术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化形态或文化现象,在整个人类文化大系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承担着传承社会文明与优秀文化、促进文化创新的重任。 首先,艺术教育是以“美”为核心的文化传承。通过对“美”文化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美”的历史、进化过程以及判断标准,以此来培养学生历史的眼光和哲学的态度,使他们具有更加宽广的文化视野。 其次,艺术教育也是促进文化创新的重要方式。艺术的本质是创新、求异。有效的艺术教育,能激发受教育者的创新激情和创新欲望,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这种创新的内在动力,不仅能促进艺术自身的创新,还能辐射促进受教育者的科学创新和人文创新。 注释: ① 席勒.秀美与尊严[M].张玉能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9,71. ②这句话出自教育部颁布的《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表明在普通高校开展、实施美育,是通过艺术教育来进行的。 ③席勒.秀美与尊严[M].张玉能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9,75。 ④席勒.审美教育书简[M].冯至,范大灿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21. ⑤[美]房龙.人类的艺术》(上)[M].衣成信译.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96,3. ⑥尤·鲍列夫.美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164. ⑦王国维.王国维文集(第三卷)[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57. ⑧蔡元培.蔡元培美学文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174. ⑨丰子恺.桂林艺术讲话之一[A].《丰子恺文集》第四卷[C].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16. ⑩黑格尔.美学(第1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57. ?丰子恺.艺术漫谈序[A].转引自汝信,张道一主编.美学与艺术学研究(第一辑)[C].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6,31. ?黎先耀,高莽主编,梁秀荣,劳石选编《百年人文随笔》(外国卷)[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374. ?文化词典[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8,109. 一、艺术教育的基本内涵艺术教育作为教育的一个分支,是以艺术为媒介进行的教育活动以及研究有关艺术教育实践和理论的学科。狭义的艺术教育,指专门的艺术院校,按照既定培养目标,以提高学生的艺术创造才能,使之成为专业的艺术工作者或艺术家;广义的艺术教育,是指各级各类学校以及家庭、社会,对全体学生和人民群众开展的艺术教育。本文所谈的艺术教育是广义层面的。美育教育,即“审美教育”亦可称为“美感教育”。最早提出美育概念的美学家席勒在《美育书简》中指出:“想让感性的人成为理性的人,除了首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没有其他途径。”①事实上,美育所涉及的方面非常广泛,除了艺术美外,还包括自然美、科学美、生态美等多种形式。艺术教育作为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和内容②,是由艺术的特有属性所决定的。当然,艺术教育与美育并不完全等同,二者区别在于,美育的外延比艺术教育更为广阔;联系则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公共艺术教育是一种美育教育,所培养的是非专业的专门艺术人才,是对全体学生所施行的艺术教育。其次,艺术教育与美育有着相同的深层内涵。席勒认为艺术的根本属性“是表现自由”③,这与“正是通过美,人们才可以走向自由”④的美育内涵完全一致。二、艺术教育的社会功能艺术教育的功能首先是由教育的本质所决定。当然,艺术教育也有着自己特殊的功能,这种特殊性是由艺术的本质所决定。正如房龙所说:“一切的艺术,应该只有一个目的,即克尽厥职,为高的艺术——生活的艺术,作出自身的贡献。”⑤(一)“美育群材”:艺术教育的教化之功尤·鲍列夫在《美学》中指出:“如果说社会意识的其他形式的教育具有局部性质的话,那么艺术则对智慧和心灵产生综合性的影响,艺术的影响可以触及人的精神的任何一个角落,艺术造就完整的个性。”⑥中国自古以来就有重视美育的传统,影响中国几千年的礼乐文化可视作中国古代艺术教育的重要历史源头。汉末魏初的“建安七子”之一徐干在《中论》一书《艺纪》篇中提出:“美育群材,其犹人之于艺乎?”即是要以“艺”来造就“群材”。及至近代,上述思想亦见延续。20世纪初,王国维在《论教育之宗旨》一文中明确使用了“美育”的概念,提出美育作为“完全之教育”必要的组成部分,意义在于“一面使人之感情发达,以达完美之域;一面又为德育与智育之手段。”⑦蔡元培认为:“美感者,合美丽与尊严而言之,介于现象世界与实体世界之间,而为津梁。”他将美育定义为:“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冶情感为目的者也。”⑧(二)“以仁为本”:艺术教育的道德关怀我们的艺术教育应以“仁”为本,通过艺术教育,来提高受教者的思想道德修养。丰子恺曾多次强调:“艺术以仁为本,艺术家必为仁者。”⑨所谓“以仁为本”,是通过各种艺术形式的欣赏、学习、实践活动,培养和发展艺术的审美能力,从而建立审美判断力,促进思维判断朝着多元性和人文性发展,培养健康向上的审美价值观和崇高的审美理想,建立正确的人生观,树立高远的精神境界。总之,通过艺术教育,使学生用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来思考专业、社会与自身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一个社会公民应该具有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公民道德。(三)“有生即有情”:艺术教育的情感诉求黑格尔说:“艺术的任务和目的就在于把一切在人类心灵中占地位的东西都拿出来提供给我们的感性、情感和灵感。因此艺术的目的就被规定为:唤醒各种本来睡着的情绪、愿望和情欲。”⑩丰子恺认为艺术与人的情感息息相关,即有情就有艺术:“有生即有情,有情即有艺术。故艺术非专科,乃人所本能;艺术无专家,人人皆生知也。”?艺术作品中的情感表现固然是抒发作者自己的感情,但更重要的还在于通过作品实现创作者与欣赏者之间的情感交流,如果一件艺术作品不能从情感上打动欣赏者,那就不可能会有深入的审美活动,也不会有真正的社会效果,从艺术作品的社会功能中可以看出,作为情感教育的艺术教育,其重要性和有效性是不言而喻的。(四)“美能益智”:艺术教育的理性培育艺术教育能增进人的形象思维,有助于开拓精神、创造能力的发挥。所谓以美辅智,是通过视觉、空间、形态、听觉、时间以及肢体有意味的感知活动,促进生理系统以及左右脑的全面发育和成长,发展手脑协同并用以及心身协调的能力,激发想象力,培养观察力、表现力,启迪情感智慧的表达方式,培养形象思维能力和提升创造力。人类历史证明,不少具有创造力的人,常常借助音乐(艺术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促使思维的升腾。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未来时代的发展,要求人类自身需要不断开拓自己的智能潜力,开发右脑智力正是重要措施之一。艺术教育正是开发右脑智力的一个重要部分,不难看出,对艺术教育在整体教育中重要位置的认识,已突破美育的范畴,它把我们的思考引入到人类大脑究竟怎样才能得到更加充分开发和使用的教育新领域,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五)其命维新:艺术教育的文化传承英国人类学家泰勒指出:“所谓文化或文明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包括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而获得的其他任何能力、习惯在内的一种综合体。”?前苏联当代美学家卡岗也认为,艺术史能够准确和有力地体现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因此,艺术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化形态或文化现象,在整个人类文化大系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承担着传承社会文明与优秀文化、促进文化创新的重任。首先,艺术教育是以“美”为核心的文化传承。通过对“美”文化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美”的历史、进化过程以及判断标准,以此来培养学生历史的眼光和哲学的态度,使他们具有更加宽广的文化视野。其次,艺术教育也是促进文化创新的重要方式。艺术的本质是创新、求异。有效的艺术教育,能激发受教育者的创新激情和创新欲望,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这种创新的内在动力,不仅能促进艺术自身的创新,还能辐射促进受教育者的科学创新和人文创新。注释:① 席勒.秀美与尊严[M].张玉能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9,71.②这句话出自教育部颁布的《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表明在普通高校开展、实施美育,是通过艺术教育来进行的。③席勒.秀美与尊严[M].张玉能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9,75。④席勒.审美教育书简[M].冯至,范大灿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21.⑤[美]房龙.人类的艺术》(上)[M].衣成信译.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96,3.⑥尤·鲍列夫.美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164.⑦王国维.王国维文集(第三卷)[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57.⑧蔡元培.蔡元培美学文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174.⑨丰子恺.桂林艺术讲话之一[A].《丰子恺文集》第四卷[C].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16.⑩黑格尔.美学(第1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57.?丰子恺.艺术漫谈序[A].转引自汝信,张道一主编.美学与艺术学研究(第一辑)[C].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6,31.?黎先耀,高莽主编,梁秀荣,劳石选编《百年人文随笔》(外国卷)[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374.?文化词典[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8,109.

文章来源:《艺术教育》 网址: http://www.ysjyzz.cn/qikandaodu/2020/0528/338.html



上一篇:激发农村学校艺术教育活力的思考和建议
下一篇:优化艺术教育 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浅谈幼儿

艺术教育投稿 | 艺术教育编辑部| 艺术教育版面费 | 艺术教育论文发表 | 艺术教育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艺术教育》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